百擎大數據
隨著網絡媒體的興起,傳統媒體在逐漸弱化,輿情的產生與擴散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。在輿情應對中如果按照傳統思維,越處置反而輿情越多,從而深陷輿論當中。本文就盤點一下網絡輿情應對中,常見的十種錯誤思維。
一、真相思維
輿論事件發生后,真相往往需要兩至三天出來。而處置輿情的黃金時間是24小時,24小時一過,輿論就會達到高潮。官方需要在輿情應對中,發布事件的簡要情況(時間、地點、事件、現狀、措施等),并表明態度。在真相不明情況下,官方不能隨意編造和臆測,此時唯有用明確、誠懇的態度,才能防止官方與網民的對立,為下步處置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環境,并最后達成互信與諒解。
二、單向思維
網絡不是報紙,它是一種“雙向”的互動性媒體。在第一個通報發出后,要注意收集民意,看看網民的關注的熱點、疑點、難點在哪里,然后第二個通報才能根據網民對事件的關注熱點“對癥下藥”式地回答。官方發布不只是一個話筒,它更重要的是一個與民眾進行互動和溝通的平臺。
三、速決思維
在輿情應對中,一些官方想通過一個帖子解決輿情,反而易產生次生輿情。官方在沒有確切的“原因”和“結果”的情況下,不能憑主觀想象就發布文件。如果草率報出,就會發生次生輿情。次生輿情的影響力是原生輿情的幾十倍或上百倍,來勢也更快、更猛。這也就是不少官方通報都以“事故原因正在進一步調查中”作為結尾的原因。
在輿情應對中,官方需要讓民眾看到官方的態度很積極,從而進一步達成民眾對官方的諒解、逐步消除對立。
四、篇章思維
在輿情爆發的過程中,官方要提高發布的頻率。如果一旦形成權威信息真空,各種猜測和不實信息就會過來填補。官方可通過高頻率的發布,搶奪網絡話語權、輿論主導權和事件定性權。
五、對沖思維
產生了負面輿論后,有些官方寄希望于用正面信息去對沖。傳統媒體時代,以這種方式設置議題去引導可能還有一定作用,但在自媒體時代,反而會激發網民的反感。在自媒體的全景直播下,根本無法回避和掩蓋,眾目睽睽下模糊關鍵事實、試圖顛倒是非的“洗地”,只會滋生新的發酵點。
六、站隊思維
網絡上一旦發生負面輿論,某些群體就會迅速站隊,寄希望于戰敗對方。要知道,網絡是95%的人在看、不到5%的人在發表意見。戰敗對方是沒有意義的,這時候要爭取的是“沉默的大多數”。無視那些無理取鬧和謾罵攻擊,用基于事實和法理的討論去爭取群體外的理解和支持,這樣才有引導的意義。
七、討好思維
有些官方一看到網絡輿論就緊張的不得了,馬上對自己的相關當事人過重處理,想以此討好網民、平息輿論。這樣做往往會適得其反,引發新的次生輿情,類似事在警察、城管等部門中多次發生過。處理任何事件都要恰如其份,不可過重、也不可過輕,更不可以“苦肉計”來討好網民。
八、刪帖思維
在論壇時代,許多官方一看到有不利于自己的言論,就急著找人刪帖。在自媒體時代,人人都有麥克風,刪帖會讓網民浮想聯翩,構建起了“壞事”邏輯——正因為官方有著重大的過錯,才會采用刪帖來進行應對,從而進一步激發了網民們強烈的好奇心,本不想圍觀的都會跑來圍觀。唯有在第一時間積極正面回應和發布,才有效減少小道消息的傳播,從而起到引導輿論的作用。
九、蒙混思維
真實性是官方公信力的核心,有些官方因為擔心公眾的承受心理、擔心網民添亂,不敢說真話、不敢公布事件真相,想隨便找個理由蒙混過關,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。
中國網民基數巨大,其中不乏行業專家、知情人士。弄虛作假不但欺騙不了網民,還會重損官方的公信力,使官方掉進“塔西佗陷阱”,接下來官方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,做好事還是壞事,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、做壞事。
十、駝鳥思維
在網絡輿論中,誰第一時間發布,誰就掌握了輿論的主導權。在處置過程中,官方應主動發布引導媒體,搶占輿論主導權。其實在很多事件中,官方都不是主要責任者,但若故意隱瞞造成的后果,則完全是官方的責任。
總之,在網絡輿論發生之初,如果官方能依法處置并及時發聲,做到實事求是發布信息、客觀公正定性事件、主動承擔相關過失、積極宣布有效措施,并盡可能地提供事件相關信息和關鍵性細節,以有效防止道聽途說、斷章取義、過分解讀、情緒化渲染,很多網絡輿論都成不了網絡輿情事件的。